王正方

性别:

职业:导演 演员

星座:未知 未知

生日:未知

出生地:北京

代表作:陈失踪了,半边人,北京故事,英雄本色2,镭射人

个人经历

王正方出生於1938年,童年在北京渡过,他的父亲语言学家王寿康当时在北师大国文系担任教授,并兼任教育部创刊的《国语小报》副社长。1948年,国民政府决定在台北创立《国语日报》,并聘请王寿康担任副社长,於是,1948年春天,王寿康先扛了一套有注音符号的铜模子坐船来到基隆,同年秋天,王正方的母亲带著全家人来台湾,王正方插班进入小学五年级。王正方的求学歷程相当顺利,中学就读台北市名气最大的建国中学,大学考入台大电机系,当时台湾社会上有一种「好男儿不要念文科」的偏见,王正方的形容是:「如果是男生、四肢健全,考上臺大电机不念而去念艺术,『祖宗都会从地下爬起来砍死你!』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王正方只有乖乖去唸臺大电机系。不过,念电机系的王正方,却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兴趣,从小,王正方就展现出对人文领域的喜好与天分,他自幼爱读宋词,进臺大后迷上话剧,别的同学在看教科书,只有他捧著剧本偷背臺词。王正方的同学都很佩服他,觉得三、四十页的臺词怎麼可能背得起来,但王正方却觉得很容易,而且,他觉得剧本要比电机教科书好念多了。   不过,仅管对戏剧著迷,大学毕业后,王正方依旧循著「好学生」的路赴美留学,在宾夕凡尼亚大学取得电机博士学位,先后担任过工程师、研究员、大学教授等职位,如果王正方就这样平平顺顺的在电子光学专业上发展,他当然会有一定的成就,但是,绝对不会是今天的王方正,而事实上,从小瀟洒的王正方,总是会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事,例如,在两岸对峙的时期,他居然同时被海峡两岸列入不受欢迎的黑名单。   1971年,保钓运动正闹得轰轰烈烈的时候,王正方和四名台湾留学生组成保钓团,悄悄进了中国大陆,见了中共总理周恩来,事后,他被台湾宣布為附匪学生,从此列入黑名单,十多年有家归不得,甚至无法回国奔父丧。不过,这个被台湾列為「附匪学生」的王正方不改大抱个性,1973年又在香港发表文章批评共產党,结果大陆也把他列入黑名单,直到后来大陆局势丕变,他才有机会再进大陆。   到了1980年代,年逾不惑的王正方感觉到自己心中有一股「召唤的声音」,在唤起他隐藏在心中的戏剧能力与天分,这股声音让他兴奋也让他挣扎,毕竟当工程师、教授的生活安逸稳定,而戏剧、电影对他来说是一个未知数,但是,考虑了一段时间,他毅然辞去了大学教职,一头栽进了电影圈。1983年他担任主角,演出港片「半边人」,获得香港金像奖提名最佳男主角,虽未获奖,但演技已受肯定。在电影「老陈失踪了」中,他演一个旅美的中国厨师,颠覆了美国人对中国移民的刻板印象;在吴宇森导演的「英雄本色二」,他也客串演出神父的角色。   王正方的电影才华,在1986年他身兼编、导、演三职的电影《北京故事》(A Great Wall)中充分展现,这部风格温馨幽默的电影叙述主角自小离家,在美国打拼30年,事业有成后,带著在美国长大的儿子和不会讲中文的太太回到北京老家的故事。这部有王正方自己影子的电影获得极高评价,在全美二百多家戏院上映,成為该年度特别片种(非好莱坞製作)卖座前五名。对於电影,王正方曾经这麼表示:「我要拍有关我们这一代人的电影,為的是想告诉后来的人,我们这一代曾经存在过,曾经执著过…,试著想留下一点纪录,即便是很少的纪录…」。他其他的电影作品还包括《The Laser Man》、《第一次约会》、纪录片《马吉的证言》等多部。   近年来,王正方开始在台湾的报纸副刊上发表散文作品,他追忆往事、书写人物、回顾歷史,笔触生动,读者眾多。2005年1月,王正方出版第一部中文散文集《我这人长得彆扭》,2008年又出版了《我这人话多》,从与眾不同的书名,足以看出他别具一格的文章风貌;而从那些既活泼风趣,又引人深思的文章裡,也足以看出他特立独行的处世风格。

图片写真

新闻资讯

视频花絮

相关影片